#育儿#《以家人之名》大结局了,很多人说有点意难平。我最大的意难平是,再也不能看到李爸式育儿了,哈哈哈,意不意外?现在回过头来,印象最深刻的一幕还是开头几个孩子打架的那一段。看到凌霄被欺负,风风火火的尖尖立马上去帮忙,连最胆小的子秋都敢去打架。孩子被欺负、被抢玩具、被大孩子打,似乎是好多妈妈的一个痛点,包括土豆,有一次因为没用零花钱给朋友买吃的,就被踢了一脚。怎么更好地保护孩子,怎么培养孩子还击的勇气和智慧,真的太重要了。今天朋友的分享我觉得很有用,所以也贴出来给大家看。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你们的应对方法哦。周末我带孩子去游乐场的儿童玩具区玩,那里摆放了不少简易模具供小孩子们DIY。费了大半天劲后,儿子拼出了一个红色小飞机,正待举起向我炫耀时,就被一个稍微年长点的男孩子抢走了。儿子撇撇嘴,想哭,但忍住了,而后转身去跟那位小男孩要。但小男孩不给,儿子便倔强地拉着玩具一角。即便小男孩身块大点,也壮点,儿子力气不够没有夺回小飞机,可双手依然不松开。站在一旁的我,“观战”此幕甚感欣慰。小男孩的奶奶有点不乐意了,朝我喊:“瞧你家孩子。”我无视,冲小男孩道:“小朋友,这是弟弟的飞机,把小飞机还给弟弟,如果你喜欢那就自己拼一个。”说罢,我手已暗自使劲,迅速从小朋友手里抢回了小飞机,塞到儿子手里,并夸赞:“儿子真棒!”我说“棒”有两方面:一是他不怕比自己大的孩子,敢于抢回自己的玩具;二是小飞机确实拼得不错,值得表扬。有人说:“孩子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来解决,你这个大人插什么手?”也有人可能会说:“孩子抢回自己的玩具这不正常吗?有什么棒的?”也许这对别家孩子来说挺正常的,但于我家孩子,真称得上“迈出了一大步”。要知道以往他再喜欢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夺去,他只会眼泪汪汪地躲在我的身后。“你的孩子被打了怎么办?”育儿界里有个很火的话题:“你的孩子被打了怎么办?”大多数的家长的回答必然是:“自然得要孩子打回去啊!”可怎么样让孩子打回去呢?我曾经见到过一个挨了别的小朋友打的孩子哇哇哭得很伤心,而旁边的妈妈一脸的恨铁不成钢,咬牙吼他:“他打你,你也要打他,你打回去啊。”她越吼,孩子哭得越伤心;越吼,孩子就越怂。我也曾经像那个催促孩子还手的宝妈一样,我的孩子也曾像那个哭得凄惨的被打的孩子一样。无论怎么要他还手,他都不会动手打对方。不是不会,是不敢!即便对方那个孩子年龄比自己还小,个头比自己还矮,身材比自己还单薄。有妈妈自我宽慰:“我家孩子天性内向、胆小。”“孩子太善良了,可能长大了就好了。”我也这样自我安慰过,可当再次看到孩子受欺负和委屈时,心里还是不甘的。孩子已经三岁多,且有了自己的思想。我曾经多次针对这个问题跟他沟通引导,得到的回答只是三个字“我害怕”。我也信奉:“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来解决”,但有时候,我们必须想一想:怎样引导孩子自己来解决自己的事情?只教孩子打回去,就像点菜说“随便”一样,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父母的助推很关键。为什么孩子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某天,孩子跟一个认识的的小朋友玩耍,被那个小朋友推倒摔了脑袋,痛得直哭。我心疼地抱着孩子安抚,却对那个孩子家长连连说:“没事,没事。”其实是有事的。回到家我才发现,孩子的后脑勺磕破流血了,医院包扎还打了破伤风针。孩子爸爸很生气,要找对方家长理论,我却纠结:“都是认识的,多不好意思,再说也没花多少钱。”孩子爸爸气结:“这不是钱的事!你总抱怨孩子胆小怕事,你有没有想过,就是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孩子?!”他气乎乎的话瞬间点醒了我,那天我反思了很久。确实,在每次看到孩子的玩具被抢了,我总沉默着寄希望于对方家长发现并把玩具还回来;发现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我心里愤怒嘴上却说“没事,没事”,看到孩子受委屈我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带孩子“逃走”,不让孩子再跟他们玩而已。最应该保护孩子的我,却在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没有正确捍卫孩子的利益!天天抱怨孩子胆小、懦弱,其实他的胆小懦弱不正是我这“好面子”的“老好人”造成的吗?如果孩子被欺负了,妈妈说“没事没事”,就会让孩子形成一个错误认知,误以为自己被欺负是“正常的”;如果妈妈拉着他躲开欺负他的小朋友,久而久之自然造成了他胆小、怕事、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去争取只会躲避的性格。孩子年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全在父母,如果他受了欺负,自己的父母不第一时间站出来为他撑腰的话,那他只能畏缩起来自我保护了。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知道了根源在我,我开始真正从“身教”、“言传”两方面教孩子合理捍卫自己的权利。1.身教:我不再做怂包那天过后,我就不再是别人眼里只会说“没事”的“老好人”了。遇到再欺负儿子的小朋友,我第一时间站出来,当着儿子的面批评那个孩子。甚至,还会带着儿子跟对方家长交涉,告诉对方家长,我儿子被欺负了,必须向孩子说对不起。从我“好说话”到“不好惹”后,儿子的改变很明显,性格开朗起来,不仅敢主动跟小朋友玩了,还懂得保护自己的玩具了。如今,小朋友们都不敢随便抢他玩具了,因为没有提前获得允许的话,准会被抢回来。他现在完全可以独自处理类似问题,再也不需要我这个“靠山”介入了。都说,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孩子的气场,是父母给的。孩子有了气场,就有了足够的自信去捍卫自己的权益,但并不代表在力量上能赢过对方。所以,我也会用家里的玩偶教孩子怎么去合理地自卫。比如,这个小兔子是你,这个小熊是你的同学,他死死抱住了你,这个时候你可以扯他耳朵。他感到痛就放手了。我告诉儿子,在还击时尽量不要伤害到人家头、眼睛等要害地位,只要点到为止,逃离魔爪就行。如果打你的小朋友个子特别大,特别胖,就赶紧跑开,一定要牢记“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同时,儿子在家里发脾气也有伸手打人的时候,这时我会立即打回去,一是用“身教”教他还手,二是让他实际感受到:你如果主动打人,别人也是会打你的,你感到痛了,被打的小伙伴也会痛。在任何时候,你都不能主动打人、抢别人东西。我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以暴制暴”的暴君,而是希望能培养他“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原则和能力。2.言传:权利意识,你不教,孩子就不会现在,很多妈妈都在教孩子“分享”,却忘了告诉孩子你有“权利”。我告诉儿子,你的玩具,你愿意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妈妈当然很支持。但是玩具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你有权利分享,也有权利拒绝分享。如果小朋友抢了你的玩具,你觉得可以分享的话,那就不理会了;如果你觉得你并不想分享,就把玩具要回来,要不回来,才可以动手“抢”。而且,不管有没有抢回玩具,有没有还手,都要赶紧告诉爸爸妈妈或着老师,不要担心会被爸爸妈妈批评,永远记住爸爸妈妈是最想保护你的人。说这些“道理”可能有些枯燥,我会给孩子讲很多应对“暴力”的小故事,把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讲给孩子听,培养孩子面对“暴力”事件的“情商”。比如我自编的《小白兔上学记》孩子百听不厌:森林学校开学了。小白兔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在校园里它遇到了一个大熊,大熊很坏,最喜欢欺负小白兔……杞人忧天也好,未雨绸缪也罢,及早地灌输孩子这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孩子正确保护自己,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孩子的性格形成跟父母关系极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孩子3~6岁是一个非常动荡不稳定的时期。家长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孩子到了3岁左右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固执、任性、哭闹,甚至动手打人等。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会决定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同时,父母的期望、言行和生活的习惯标准都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言行和生活习惯及标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直接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渗透到孩子的性格中去。孩子还小,犹如一张白纸,除去某种“天性使然”的因素外,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拓印父母。父母对孩子幼年的影响,伴随孩子一生的。在我们疑惑甚至头疼孩子的某种性格、行为时,不妨先从自身找找原因,很有可能,答案就在你身上。你好,我是李点点,3岁女儿番茄、7岁儿子土豆的麻麻,擅长用漫画和文字记录二胎鸡飞狗跳的日常,分享育儿感悟及婚姻幽默吐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4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